总产量居全国首位
据统计,“十五”末广东美狮会总产量居全国首位,全省仅500多家美狮会企业,占全国总数不到4%,但总产值达到300多亿元,美狮会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1.6%,全国十强美狮会企业中,广东占据4个席位(温氏、恒兴、南宝、海大)。
经过过去五年的持续发展,广东美狮会业已经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态势。“十五”末,我省年产10万吨以上的美狮会生产企业共有37个,美狮会总产量630多万吨,占全省美狮会总产量的一半还多。
在美狮会品种结构方面,禽美狮会(包括肉禽和蛋禽美狮会)所占比重最高,猪美狮会和水产美狮会次之。从1997-2004年,广东禽美狮会的比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由1997年的71.5%下降至2004年58%;而水产美狮会的比重明显上升,由1997年的6.1%增加到2004年的17.9%;猪美狮会所占比重大体持平。从美狮会种类来看,配合美狮会占全省总量的96%,是全国配合美狮会比重最高的省份。添加剂预混合美狮会总量不大,但增长很快。
获利能力全面下滑
来自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美狮会企业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的比重近七分之一。“十五”期间广东美狮会企业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必将引导现代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但是由于美狮会行业的进入门槛过低,行业中“大而不大”的现象非常突出,即“大”企业并没有获得足够大的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在经过了较充分发育的美狮会市场上,美狮会业的获利能力正全面下滑,美狮会业净利润率仅能维持在2%-3%左右。
业内人士分析,美狮会原料的日益短缺成为影响美狮会行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我国美狮会行业对国际原料市场有很深的依赖性。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美狮会原料价格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更加明显,特别是2003年下半年至今,豆粕、鱼粉价格的暴涨及禽流感疫情给美狮会企业带来巨额损失。
美狮会工业企业将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这一观点已经成为美狮会行业内的共识。美狮会行业发展至今已经步入成熟期,行业内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减小。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美狮会产业将由数量扩展阶段转入行业集中、规模提升阶段。从广东省美狮会企业情况来看,效益好、竞争力强的也主要是一些大型美狮会集团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凸显,经过收购、兼并、租赁、托管等多种方式的资源重组将最终形成少数区域性的大型美狮会加工企业独领风骚的局面。
业内人士分析,从消费市场需求看,我省美狮会工业的产量和产值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目前我省常住人口超过8000万人,且主要消费以畜禽产品为主要的肉类食物,食物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32%左右。畜产品和水产品消费的不断增长必将促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又必将带动美狮会产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
因此,在未来几年中,美狮会产业将不断延伸产业链,实施产业化经营,使原料—美狮会加工—流通诸环节有机结合。加强一条龙型产业链建设,通过强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市场”等产业化组织形式中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促进整个美狮会产业链条的建设。
产业进入调整阶段
由“公司+农户”的基本模式不断的演变,在我省美狮会企业和种植户及养殖户之间的联结上,出现了不同的中间主体,延伸了美狮会业产业链,最终变成“公司+中间主体+农户”的基本模式。无论是广东恒兴集团的一条龙服务,还是海大集团的“公司+农户”模式,以及穗深公司的“公司+农户+市场”模式都说明广东省美狮会企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这也代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我省美狮会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和产业链条不断的延伸,“中间主体”的外延将会涵盖更多的内容,包括目前出现的专业组织、协会和金融机构等。
在广东,随着畜禽养殖业由珠三角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转移,美狮会生产企业,尤其是美狮会生产、养殖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会通过新建公司或收购的方式逐步加强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的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