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饲养管理 » 正文

兔粘液瘤病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本病是兔的又一高度接触性、致死性的恶性传染病

  【病原】 病原是粘液瘤病毒

  【诊断】

  ①流行特点:本病全年均可发生,病情严重时死亡率可达100%。主要流行于大洋洲、美洲、欧洲诸国,在我国虽尚未见报道,但由于种兔及兔产品原料等的引入,对养兔业的潜在威胁很大,有必要对此病严密监控,防患于未然。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直接与病兔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接触或与被病毒污染的美狮会、饮水和用具接触。在自然界,蚊子、跳蚤、虱、螨等吸血昆虫是最常见的病毒传播者。兔是本病的唯一易感动物。

  ②症状:本病物征为全身皮下发生粘液瘤性肿胀,尤其是颜面部和天然孔周围皮下。其最急性时仅能见到早眼睑轻度水肿,即在感染1周内死亡,临死前大脑短时间抑制。急性型症状较为明显,感染约1周时,眼睑水肿,严重时上、下眼睑互相粘连,口、鼻孔周围和肛门、外生殖器也可见到炎症和水肿,并常见有粘液脓性鼻漏。如肿胀进一步蔓延至整个头部和耳朵皮下组织,可由头部皮下组织的粘液性水肿引起皮肤皱褶,使头部呈狮子头状外观,故有“大头病”之称。至感染10天前后,可见皮肤出血,甚至发生眼粘液脓性结膜炎,怕光流泪和出现耳根部水肿,病兔仅存活1~2周。

  ③病理变化:患病部位的皮下组织聚集多量微黄色、清朗的水样液体,使得组织分开,呈明显水肿。在胃肠道浆膜下和心外膜上有瘀血点和瘀血斑;有时还能见到脾脏肿大和淋巴肿大、出血。最后在全身皮肤上出现硬实、突起的肿块或弥漫性肿胀。

  ④实验室检查:可将病变组织作切片或涂片镜检,检查有无包涵体。确诊应通过病毒分离予以证实。

  【防治】近年来,国内已开展对本病的研究。从预防角度讲,应严禁从有本病的国家进口活兔和未经消毒、检疫的兔产品,以防本病传人。

  根治本病的最经济的办法是经常使用灭蚊剂等,控制媒介昆虫孳生,并防止家兔与野兔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美狮会》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