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报告 » 正文

3月份美国农业部饲粮展望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   
 
要点
o 本月预测玉米出口低于上月预测水平
o 本月预测燕麦进口高于上月水平
o 本月预测美国玉米出口将减少150万吨
o 本月预测2000/01年度全球粗粮产量及消费双双下降

饲粮期末库存较上月预测上调
本月预测2000/01年度美国饲粮期末库存达到5400万吨,较上月提高2个百分点,较1999/2000年度提高11个百分点。造成上述变动的原因在于:美国玉米出口预测减少,加上本月预测燕麦进口小幅提高。本月预期总饲粮供应达到3.257亿吨,略高于上月预测,较1999/2000年度高出3个百分点。总用量则较上月预测下降,但是仍比去年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


美狮会及其他用途的用量较去年有所提高
在从九月份至次年八月份的市场年度基础上,本月预测2000/01年度四种饲粮加上小麦的美狮会及其他用途的用量和上月预测持平,但是较去年水平降低了1个百分点。2000/01年度动物消费谷物单位(GCAUs)的预测指数为9000万单位,高于1999/2000年度的8900万单位。2000/01年度每GCAU所消费的美狮会及其他用量为1.82吨,较1999/2000年减少3个百分点。该指数的组成中,牛奶、牛肉、猪肉和禽类的GCAU指数上涨。

2001日历年度中,牛肉产量估计达到256亿磅,较上月预测减少1.30亿磅,较2000年减少4个百分点。由于估计牛肉产量减少,因此牛肉行业的美狮会用量可能更少。

本月预期2001年烤鸡、火鸡及鸡蛋的产量将高于2000年的预期水平,对饲粮也维持旺盛的需求。预期烤鸡产量将比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火鸡生产者预期将会把火鸡产量提高4个百分点。鸡蛋生产商预期将生产70.8亿打鸡蛋,较2000年增加1个百分点。
2001年的猪肉产量预期将比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比上月估测提高了5000万磅。由于产量提高,2000/01年度猪肉行业对美狮会需求很可能会更强劲。

本月预期2001年牛奶产量将总计达到1675亿磅,较上月预测下调10亿磅,较2000年减少2亿磅。因此,由于牛奶产量减少,乳制品业对美狮会的需求将可能更少。

本月预期美国玉米出口减少
本月预测2000/01年度玉米总供应达到116.76亿蒲式耳,和上月预测持平,较去年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总用量较上月预测减少5000万蒲式耳,为98亿蒲式耳,但是比去年水平高出3个百分点。总用量减少的原因在于,美国玉米出口预期减少。本月将美国玉米出口预期下调5000万蒲式耳,原因在于来自阿根廷的竞争加剧。



本月预期美国燕麦进口量提高
本月预期美国燕麦进口将比上月预测高出500万蒲式耳,比去年高出600万蒲式耳。总供应目前估计为3.30亿蒲式耳,较上月预测高出2个百分点,比去年高出1个百分点。总用量和上月预测持平,而额外的供应部分造成期末库存增加。本月预期2000/01年度期末库存将比1999/2000年度高出12个百分点。

大麦价格区间缩窄
本月预期玉米价格区间与上月预测持平,为每蒲式耳1.70美元至1.90美元。本月预测高粱价格区间也与上月预测持平,为每蒲式耳1.65美元至1.85美元。迄今为止高粱价格平均是玉米价格的98%。

本月预测所有大麦的价格区间缩窄至每蒲式耳2.10美元至2.20美元。2000年6月份至2001年2月份期间,大麦农场价格的简单平均价为每蒲式耳2.12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每蒲式耳2.07美元。啤酒大麦对美狮会大麦的价格升水维持在宽幅范围内,迄今平均达到77美分,而去年同期的升水平均为82美分,10年的加权平均为50美分。本月未变动燕麦价格预测,仍为每蒲式耳1.05美元至1.15美元。2000年6月份至2001年2月份期间的燕麦农场价格平均为1.12美元,低于1999/00年度同期的1.13美元。


贷款不足补贴(LDP)支持了饲粮农民的收入
1996年农业法鞍中包含有重要的政策手段,用以在市场价格低迷时,对农民提供帮助。该法案的主要条款是非追索性市场资助贷款和贷款不足补贴(LDPs)。凡是和美国农业部签署生产灵活性合同的农民均有资格参与以上项目。

截止到2001年3月7日,饲粮种植者为13.07亿蒲式耳的玉米、1470万蒲式耳的高粱1550万蒲式耳大麦以及170万蒲式耳燕麦申请的贷款未偿还。2000年玉米贷款中总偿还率为3.51亿蒲式耳,市场赢利价值为8300万美元,或者相当于每蒲式耳24美分。就高粱而言,7800万蒲式耳已经偿还,市场赢利为160万美元,或者相当于每蒲式耳30美分。大麦贷款偿还总量为900万蒲式耳,其中市场赢利为130万美元,或者相当于每蒲式耳23美分。燕麦则有623,570蒲式耳偿还贷款,市场赢利为186,730美元,或者相当于每蒲式耳30美分。

截止到2001年3月7日,种植者共为76.56亿蒲式耳的玉米根据LDP的形式收到22.45亿美元的补贴,或者相当于2000年作为谷物收割的玉米总量的77%。(那些作成青储美狮会或干草的谷物也可获得相应数量的LDP)。平均支付率为每蒲式耳29美分。

高粱种植者在为2000年的作物收到8000万美元的LDP,覆盖了总产量的60%,为2.83亿蒲式耳。平均支付率为每蒲式耳28美分。就大麦而言,种植者在为2000年的作物收到6600万美元的LDP,覆盖了总产量的76%,为2.40亿蒲式耳。平均支付率为每蒲式耳28美分。燕麦种植者为2000年的作物收到4300万美元的LDP,覆盖了总产量的97%,为1.45亿蒲式耳。平均支付率为每蒲式耳29美分。

本月预期美国玉米出口将减少150万吨
本月下调了对2000/01年度美国玉米出口的预期,原因在于一些进口国,尤其是日本,预期将尽可能减少采购那些未被批准用于某些或者全部用途的玉米品种(注:即Starlink转基因玉米)。据报道称这些买家情愿为非美国产的玉米支付升水。该升水也鼓励美国竞争对手在2000年10月份至2001年9月份期间较先前预期出口更多的玉米。

本月上调了对阿根廷在2000年10月份至2001年9月份期间的玉米出口预测,由1070万吨调高至1200万吨。阿根廷玉米收割始于三月底,本月未改动对阿根廷玉米产量的预测。阿根廷玉米出口增加是造成国内用量减少的原因。自2000年10月份至2001年2月份期间,阿根廷的出口装船量要比该年度开始之前的预期值为高,表明阿根廷政府低估了去年玉米的产量。此外,新玉米销售的早季上市步伐一直迅速,因此新玉米装船有可能在前,在2001年3月份至9月份期间将会比以后出现的机会更多。这将造成2000年10月份至2001年9月份期间的玉米出口增加。部分原因在于来自亚洲,尤其是日本对阿根廷玉米的需求一直旺盛。


巴西目前收割的玉米产量将创记录,玉米价格出现下跌,使得出口更具竞争力。尽管还不能肯定巴西玉米是否完全不是转基因玉米,但是巴西对欧盟已经销售了大批玉米。对日本销售玉米也有所报道。此外,今年由于玉米产量如此之大,巴西预期将在未来几个月内从阿根廷进口的玉米数量大大减少,从而有利于阿根廷向日本出口更多数量的玉米。2000年10月至2001年9月份期间,巴西玉米进口预期达到50万吨,较上月预期减少了30万吨,也大大低于1999/2000年度进口的180万吨。本月预期出口将达到80万吨,较上月预期提高了30万吨。

日本还在从南非积极进口用于食品加工的玉米。自5月开始收割的南非玉米产量预测在本月下调了50万吨,为750万吨。但是,2000年10月至2001年9月份期间的玉米出口仅从130万吨减少至110万吨,原因在于绝大部分玉米供应来自去年的庞大产量。此外,日本提供的高额价格升水也鼓励的南非出口玉米。


2000/01年度预期全球粗粮产量和消费量双双下降


本月预期世界粗粮产量将达到8.56亿吨,较上月预期减少350万吨。减幅最大的是印度,产量减少100万吨以上,原因在于粗粮种植面积大为减少。和先前预期的种植面积将略有提高相反,据报道称印度粗粮种植面积减少了100万公顷,原因在于农民开始种植更有利可图的作物,而不是为了自用而种植小米。本月预期墨西哥粗粮产量减少了70万吨,原因在于有报告称玉米和高粱单产降低。本月预期澳大利亚高粱产量将比上月预期减少60万吨,有报告称种植面积并非如前预期略有增加,而是出现减少。天气干旱不仅造成预期种植面积减少,而且还造成单产预期下降。由于洪水,未收割的小麦田上种植的高粱没有预期多。南非玉米三角带部分地区降雨偏少造成该国玉米产量预期减少了50万吨。本月预期尼日利亚玉米产量减少100万吨,但是高粱产量预期提高60万吨部分抵消了前者的影响。本月还预期中国、欧盟和前苏联的粗粮产量将有小幅减少。

本月预期全球粗粮消费减少440万吨,减幅大于产量下降部分。阿根廷粗粮消费预期减少120万吨,原因在于强劲的出口销售和船运量表明国内消费要低于先前预期。印度、尼日利亚和中国的粗粮消费预期减少,原因是产量下降。预期沙特阿拉伯的大麦消费将减少,以对牲畜头数减少做出反映,那里因为Rift Valley病,绵羊遭到宰杀。这导致沙特阿拉伯的大麦进口预期减少。欧盟出口许可证进展缓慢造成本月预期大麦出口减少50万吨。

本月预测2000/01年度世界粗粮期末库存提高到1.43亿吨,原因在于消费预期减少要大于产量减幅。但是,期末库存和期初库存相比,依然减少了13个百分点。此外,本月预期美国以外的粗粮库存减少,2000/01年度国外期末库存预期将减少23个百分点。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美狮会》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