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榨油后,所创造的产值和获得的利润要远远大于直接销售原料大豆。正是由于这种利益的驱使,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原豆油进口国(地区)如欧盟、中国、日本等均在全力扩大压榨能力,并大幅增加原料大豆的进口量,以满足自身的压榨需求。全球大豆压榨正在向豆油消费国转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要豆油进口国(地区)进口量大幅度缩减,压榨量增大,油价普遍低迷。
左图显示的是近几年我国油脂进口情况。除棕榈油以外,我国油类进口量呈大幅下降态势,特别是豆油的进口量从1996年的130万吨降到2000年的30万吨,落差高达100万吨,降幅为77%。虽然豆油进口量减少,但由于国内压榨量巨大,豆油的供应十分充足,价格也始终低迷。目前国内豆油的均价在4300-4500元/吨。这主要是我国政府支持减少进口豆油,增加原料大豆的进口,尽量将国外大豆拉回本国压榨的结果。近几年,我国在南方等地筹建了多家年压榨能力过百万吨的大型压榨厂,所需原料均依靠进口,就是出于"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方面的考虑的。
此外,欧盟、日本及印度等也都在采取减少豆油进口,扩大大豆进口和压榨能力等措施。据报道,今年第二季度欧盟大豆压榨量同比增长了12%,豆油产量大幅提高。
2、豆油需求国家(地区)近几年大豆的进口量大幅增长,但是大豆价格却表现平稳或坚挺。
全球主要大豆制品进口国近几年的大豆进口量大幅增长是人所共知的。例如中国在99年的时候,大豆进口量为440万吨。而到了2000年大豆进口量却突飞猛进到1042万吨,涨幅高达137%;欧盟2000/01年(9月-8月)大豆进口量将达到1615万吨,较去年的1470万吨增长9.86%。
上述国家和地区虽然大豆的进口量增长迅速,但是大豆价格依然保持着常年的较高水平。这是因为本国(地区)的大豆压榨能力提高,原料大豆的需求也随之增长,从而支撑了现货价格。其实各国的大豆进口量也是依照本国的需求而定的,因此大豆进口量大增,并未造成原料供大于求和价格下跌的局面。
3、豆油消费国与大豆输出国之争
今年初,巴西政府就计划向出口大豆征税。这一措施主要是针对印度和中国,因为中印在进口原料大豆后,榨出豆油再返销巴西。巴西为避免压榨利润的流失,因而决定实施征税计划。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进入四、五月份,巴西出现严重的全国性的电力紧张,并不得不从6月初开始实施全国限电。这使得巴西大豆压榨业受到重创,豆油的压榨量大大缩减,所以不得不重新回到出口原料大豆的道路上来。至此,巴西大豆征税计划流产。
综上所述,大豆压榨工业逐渐向豆油消费国转移的趋势已十分明显。但是由于存在利益分配的关系,所以各国在这方面的争夺仍将持续下去,而这种国际间的利润分配也将在相互争夺的各国之间保持着一种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