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油是优质食用植物油,在世界食用油脂消费中占据首位,同时在我国食用油市场上占有较大比重。在我国北方地区,城乡居民多年来形成了以大豆油为主的食用油消费习惯。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豆油的人均消费水平和总消费呈现出明显的增长势头,豆油消费量的多少已成为衡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我国豆油的生产能力稳定供给对我国食和油市场的稳定和食用油籽生产的发展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豆油供给的短缺,而且这种缺口在90年代中期以前呈现扩大趋势。豆油供给的缺口长期依靠进口豆油来解决。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大豆进口迅速增加,以进口大豆为原料生产的豆油出现明显增长,豆油进口总量没有出现进一步的扩大。这与我国豆油生产政策的适当调整有直接关系。
作为大豆加工的主产品之一,豆油市场价格的变动随时会对国内大豆榨油行业的经济效益和大豆及豆粕市场价格走势产生较大影响。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将逐渐增加食用油的进口配额将从170万吨逐渐增加至330万吨。这将对未来国内豆油市场的供求平衡关系和油脂加工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在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认真审视我国豆油市场自90年代以来的基本状况,并对新世纪的发展方向加以展望,无论是对我国豆油市场本身,还是对油籽加工工业及其他食用油市场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豆油生产状况及生产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注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食用油的产量和消费量都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豆油作为我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一种食用植物油,产销量的增长幅度表现得更加明显。作为一种工业加工产品,豆油的产量要受到大豆加工业经济效益状况的影响,另外还要受到大豆生产政策、其他食用油替代关系、进出口、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年度之间的产量经常存在一定幅度的波动,并非直线增长。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豆油基本生产状况
1.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食油消费迅速增长,为缓解供求矛盾,国家提高了油脂定购价。
1983-1987年是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快于生产增长的时期,产销出现缺口,且缺口逐年加大,国家储备减少,因此不得不大量进口食用植物油。这个时期,我国大部分大豆是作为食物直接消费掉的,只有少量用于榨油。在这个时期,榨油大豆约占大豆总产量的15%-20%,年产豆油20万-30万吨,其中平价豆油约占60%-70%,主要供应大中城市居民消费。
豆油和大豆的合同定购价格自1986年以后一直未作调整,与粮食和其他油料相比,价格偏低,收益下降,大豆面积、产量逐年减少,供需矛盾突出,牌市差价扩大。为促进生产发展,1990年国家提高豆油和大豆定购价格由每50公斤165元提高到215元。大豆的合同定购价按豆油提价幅度相应提高,全国平均价格由每50公斤34.5元提高到45元。为保持豆饼和豆油、大豆之间的合理比价,豆饼的购销价格也相应提高。这一政策大大刺激了大豆生产和豆油加工业的发展。
2.20世纪90年代畜牧业的发展拉动了豆油生产的发展。1993年油料市场的放开,进一步促进了榨油业的发展。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畜牧业迅速发展,对豆粒等蛋白美狮会的需求急剧增加,也拉动了豆油加工的增长,豆油与豆粕加工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1993年,我国油料市场放开后,国内油脂供应不足,价格急剧上升,进一步促进了榨油业的发展,榨油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大豆食用消费才长缓慢,榨油消费成为大豆需求增加的主要因素。1993年大豆产量比1992年增长了500万吨,达到1531万吨,1994年又达到1600万吨,国内豆油年生产能力提高到80万-100万。即使如此,由于在1993-1994年间,国内豆油年消费量已增长至150万-170万吨,国内豆油供给仍存在一定的缺口,这部分缺口就要依靠进口来弥补了。
3. 1995至1997年间,进口大豆、豆油和豆粕以低价优势占领国内市场,导致国内豆油价格暴跌,生产徘徊,开始出现“卖油难”。
1995年和1996年国内大豆减产,年产量分别下降到1350万吨和1322万吨。大豆产量的降低导致豆油产量的下降,而豆油消费却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每年10万-20万吨的速度稳步增长。由于国内大豆供应短缺,进口大豆迅速增加,1995年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同时豆粕和豆油的进口量也急剧增加,并以其低价优势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从而抑制了国内豆油和豆粕的加工。进入1996年以后,国内豆油价格跌入低谷,豆油生产发展速度减缓,以致出现徘徊、蒌缩。豆油年生产量在120万-140万吨之间。许多国有油脂加工厂产品积压,普遍出现“卖油难”。
4. 1998年国家打击走私油进口,国内豆油价格上升,生产得到一定恢复。
1998年上半年,我国豆油生产继续受走私进口豆油的严重冲击而徘徊不前。1998年7月以后,国家打击走私进口,国内豆油等食用植物油价格明显上升,为许多油脂厂带来了生机,油脂厂开工率提高,豆油生产得到一定恢复。1998年国内榨油用豆约为730万吨,榨油率约为48%,加上进口的230多万吨大豆,全年榨油用豆约为1000万吨,生产豆油150万-160万吨。
5. 1999年以后,进口大豆迅速增加,豆油产量出现高速增长。
1999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425万吨,以50%用于榨油计算,约有710万吨左右国产大豆用于生产豆油。当年,我国进口大豆431万吨,假设这些大豆全部用于榨油消费,则1999年的大豆榨油消费量就达到1140万吨左右,而豆油的产量就达到了180万吨的新水平。
2000年,我国进口大豆数量达到1042万吨,同比增长141.3%。同时,由于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出现明显增长,估计当年的大豆产量可达到1550万吨左右。如果国产大豆中的50%用于榨油消费,则大豆榨油总量将达到250万-280万吨,从而创造历史最高水平。
综合分析,20世纪90年代我国豆油产量迅速增长的深层原因主要是:
首先,90年代初期豆油产量的变化与我国大豆产量的迅速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大豆产量的增长从原料上保证了大豆加工业的发展和豆油产量的增加。在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仍是大豆净出口国,每年的大豆进口量很少,从原料角度来看,豆油产量的变化完全依赖于国产大豆的生产状况。因此,至少在90年代中期以前,大豆产量的高低是决定豆油产量的最主要因素。
其次,政府积极支持油脂工业的发展也是促使豆油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在食用油需求量连续增长的情况下,政府为了保证食用油的充分供给,对国内油脂加工企业给予了较大的扶持和较多的优惠政策,从而使得90年代国内食用油生企业数量和总加工能力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目前在国内食用油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一些豆油生产企业,其中包括一些合资加工厂,就是在这一阶段开办的。
(二)我国豆油产量的地区分布
由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的大豆生产以国产大豆为基础,因此北方地区作为我国大豆主产区,自然也成为豆油生产的主要地区。
1990年,在我国不足70万吨的豆油总产量中,黑龙江、吉林及辽宁三省的豆油产量总计达到35万吨左右,占全国豆油总产量50%。其他的豆油产区也都分布在华北及黄淮地区。
这一局面在此后的几年逐渐发生了变化,即在豆油总产量增长的同时,华东地区豆油产量在全国豆油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而东北地区所占比例呈减小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华北及华东地区新建了一批大豆榨油厂。在这些新建加工厂陆续形成生产能力以后,其所消耗的大豆原料数量和豆油产量都出现了明显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恰好是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成净进口国的年份。
在90年代末,华南地区又成为我国大豆榨油工业新的增长点,广东、广西两省区自1999年以来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大豆加工企业,并且其中的一些企业已经在开工生产豆油。华南地区扩大大豆加工能力,主要是基于该地区是国内重要的美狮会和饲养行业基地,对豆粕的需求比较旺盛,同时在1998年政府加大打击走私食用油的力度后,华南地区的豆油市场需求也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使得华南地区压榨大豆的经济效益状况出现了较大改观,并最终推动了该地区大豆加工能力和豆油产量的增长。
在90年代中期以后,沿海地区新建了很多大豆加工厂,这些加工厂主要以进口大豆为原料。与国产大豆相比,进口大豆在出油率和供货稳定性等方面优于国产大豆。由于进口大豆数量连年增长,已形成与国产大豆平分市场的局面,因此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在豆油生产布局中所占的份额都有明显的提高。
二、近年我国豆油消费状况
(一)对豆油消费总量的分析
在豆油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我国的豆油消费量则在以更快的速度增加。我国豆油消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直接食用、集体和个体商业用油、食品加工用油、工业及医药等其他用油,其中直接食用和食品加工用油占消费总量的绝大部分。在1991年,我国豆油消费总量就已达到100万吨,其中的85%-90%用于食用消费。仅仅过了四年,即1995年的豆油消费总量已增长至200吨左右,年平均增长数量达到25万吨。在1995年以后,豆油消费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如果按照年均增长20万-25万吨的水平计算,我国1999年的豆油将达到300万吨。当然,由于豆油主要用于食用消费,因此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之后,豆油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将可能有所放慢,即使如此,在20世纪末的全国豆油消费量估计也达到或超过300万吨的水平。
(二)影响豆油消费的主要因素
影响豆油消费的因素主要包括收入水平、人口数量、人口结构、支出结构的变化、食品业及工业、医药事业的发展水平和相关价格等。
我国的豆油生产受消费都偏好影响较大。历史上市场流通的主要豆油品种是二级豆油, 它是毛豆油经过脱胶制成的可供食用的初级豆油,消费区域遍及全国。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品质调和油和色拉油的需求增长较快,由于大豆油制作色拉油工艺比菜籽油简单,所以随着色拉油消费量的增国加,对大豆油制作色拉油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加,豆油在居民生活消费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据统计,1994年城市、县城豆油人均年购买量分别占城市、县城居民油脂购买量的29%和14%(占城镇居民油脂总购买量的23%)。1997年城镇居民豆油人均年购买量占油脂消费量的比重提高到30%,超过了菜籽油的消费。1997年与1994年相比,城镇居民的油脂人均年购买量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高收入居民豆油消费量比低收入居民高。豆油、花生油和芝麻油的人均年消费量都呈现出城市居民高于县城居民的特点。菜籽油和动物油则不同,县城居民消费最高,城市居民消费最少。此外,县城居民不消费大量其他种类的植物油。
2. 人均户内年油脂消费总量变化不大。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油脂购买量为7.71公斤,反而比1993年的7.77公斤下降了0.8%,这反映出人们在外餐饮或购买其他食品出现增长的消费趋势。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豆油的消费迅速增加,来籽油的消费减少。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后期,城镇居民人均年油脂购买总量基本稳定在7.4-8公斤之间,但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豆油的消费迅速增加,菜籽油消费减少。城镇居民豆油人均年购买量由1993年的1.81公斤增长到1997年的2.36公斤,增长了30%,而菜籽油的购买量下降了22%,花生油的购买量也有所增长。这种变化主要与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品质的改善有关。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豆油进口状况
很明显,国内豆油供给始终存在较大的缺口,这使得我国不得不依靠增加豆油进口或大豆进口来保证国内豆油的充分供给。从1991年到1999年,我国累计进口了830万吨豆油,平均年进口量达到92万吨。
(一)我国主要进口初榨豆油
据海关统计,1995-1997年我国每年豆油进口量都在120万吨以上,1998年进口量大幅度下降,减少到83万吨。进口豆油中90%以上是初榨豆油,10%左右是精加工豆油。与此相比,我国豆油出口量不大,除1997年达到56万吨以外,其他年份都在20万吨以下,其中95%左右是精加工豆油,而且其中的绝大部分又是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到香港的。
虽然从海关统计数字来看,豆油进口量逐年下降,但实际上走私进口食用油的数量还很大,每年都能达到数十万吨。1996-1997年,由于走私食用油猖獗,豆油走私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98年以后,随着打击走私力度的明显加强,豆油走私数量有明显缩小,但仍未彻底停止。这样来看,我国近些年来,每年实际到岸的豆油量均要超过海关的统计数字。
(二)加工贸易是走私的方式之一
豆油走私进口的方式之一就是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成品油。从我国初榨豆油进口贸易方式的转变可以看出这一情况。
1995年以后,走私进口开始猖厥。比较1995-1997年的进口贸易方式,一般贸易方式进口下降,进料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增长,这一现象在1997年得到最充分的体现。1998年国家打击走私进口以后,进料加工方式进口大幅度下降,一般贸易进口增长,贸易方式结构恢复到1995年的水平。
四、近年豆油市场价格状况
近年国内市豆油价格的波动是比较频繁的。豆油价格的变化除受到豆油供求关系的影响之外,还受到大豆加工行业整体经济效益状况的影响。
与豆油直接相关的加工产品是豆粕,豆粕的价格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加工的加工规模。虽然豆油和豆粕都是大豆加工业的收益来源,但加工厂往往是从豆粕产品中获得较多的收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豆油产量的多少不能够仅仅由供求关系来决定。
进入1999年以后,国内豆油市场价格基本呈现持续下跌的态势。其出厂价格已经由1999年初的7800元/吨左右下跌到2000年5月份的5000元/吨左右。
五、入世可能对国内豆油市场产生的影响及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入世可能造成的影响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将按照中美入世双边协定的规定大幅增加豆油的进口配额,在2005年进口豆油配额的总量最高可能达到330万吨,因此未来的豆油进口量将呈现增长势头。与此同时,大豆作为已经放开的品种,其进口不受配额的限制,即使由于豆油进口量趋于减少,但由于国内仍有庞大的大豆压榨能力,大豆进口量仍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根据上面的分析,未来豆油市场价格将很难出现明显的上升。
这种影响将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价格方面。美国毛豆油的到岸价格不足3500元/吨,较国内的豆油价格低1500-2000元/吨。而且进口毛豆油的质量与国产二级豆油的质量相当,虽然还需要经过精炼,但其价格仍明显低于国产豆油。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我国豆粕进口数量猛增,已经造成国内大量中小榨油厂停工、停产。1999年进口豆粕的减少使国内豆粕价格出现回升,部分中小榨油厂已陆续开始恢复生产。但入世以后,豆油和大豆的大量涌入将使中小榨油厂再次陷入困境。
(二)针对入世后的影响所需要采取的措施
由于在国产大豆的消费中,食用部分仍占较大比重,仅仅依靠国产大豆为原料,来保证国内豆油的供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都将一方面进口大豆以保证加工原料的充足,一方面通过进口豆油来保证油脂产品供应的充足,同时,由于大豆是已经放开进口的品种,其未来的进口不会由于豆油进口的增加而停止,因此妥善解决好国产大豆数量与进口大豆数量之间的关系、国产豆油数量与进口豆油数量之间的关系、进口大豆数量与进口豆油数量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稳定未来国内豆油市场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我国可以通过下列一些措施,实现豆油市场的安全与平衡。
1. 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油用大豆和食用大豆品种。我国作为最早从事大豆种植的国家,目前仍具备全世界最为完善的大豆品种资源,但是长期以来,对大豆优良品种的推广工作进展不快,从而使得国产油用大豆的总体出油率低于美国和南美洲国家。在入世以后,我国需要努力增加出油率高的专用油用大豆品种的播种面积,努力增加以国产大豆为原料的豆油产量,从而达到适当控制大豆和豆油进口的目的。
2. 灵活运用世贸组织的规则,适当控制对豆油进口配额的发放。豆油的进口意味着将大豆加工利润留在国外,会有利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大豆加工行业的发展,但以国内的大豆加工行业而言则较为不利。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豆油存在短缺的同时还将长期存在豆粕供给的不足。如果我国盲目地增加豆油的进口数量,势必将影响到国内大豆加工行业对豆粕的生产,并可能导致进口豆粕的增加。因此,我国需要灵活运用世贸组织的规则,合理地控制豆油进口配额增加的速度。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定,关税比例配额发放的多少需要根据成员国国内的实际供求状况而定,关税比例配额仅仅是一种市场准入机会,并不意味着成员国一定要完成这些配额。
3. 适当控制国内大豆加工能力的扩张。 自1998年以后,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出现了大幅度的扩张,1999年的总加工能力已超过2000万吨,2000年的加工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2300万吨的水平,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迹象。在加工能力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大豆实际压榨数量虽然也在增长,但显然赶不上压榨能力的增长速度,因此造成了很多加工能力的闲置,大量投资无法收回。
入世之后,我国豆油的进口数量肯定会出现增长,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豆原料进口,而国产油用大豆的数量明显无法满足国内大豆加工能力,因此在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间,应加大力度控制国内榨油行业加工能力的过快增长。此外,由于进口豆油主要以初榨豆油为主,所以可以考虑将目前国内一部分大豆初榨能力和资金向炼方向转变。
大豆榨油行业的吸收、合并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当前国内大豆加工能力的过快扩张与前些年美狮会生产能力的扩展有相似之处。现在,国内美狮会行业已在向吸收、合并方向转变,这是提高全行业整体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由于我国大豆加工能力已经处于过剩状态,国内现存的众多中小型大豆压榨企业应该朝这一方向转变,在合并的过程中淘汰一部分过剩、落后的生产能力,并将部分生产能力向精炼油生产方向转变应是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