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豆油资讯 » 正文

我国油脂加工业的现状和未来

  作者: 来源: 日期:2003-01-01  
    中国油脂加工业起点低,规模小,布局分散且不合理。长期以来都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组织收购、加工和销售(调拨),平均年开工时间约6个月。1993,年随着油料市场全面放开,油脂加工企业也随之进入较快的发展时期,特别是近两年,更出现了质的飞跃。1993/1994年度仅国有油厂油料年加工能力为2480万吨,到1996/1997年度增加到3200万吨,过去的3年更是以年300万吨的速度增长,一大批现代化、大规模的油脂加工、精炼厂出现在沿海,形成了新的中国未来油脂市场的格局。
    1、单个企业压榨能力愈来愈大。如大连华农3500吨/日、山东三维2400吨/日、渤海油脂2900吨/日、浙江新市2000吨/日、江苏宝港1200吨/日等,这些大企业将凭借其资金雄厚、交通便利、生产成本低等优势,在一定区域内逐步形成垄断,挤垮、吞并中小油脂加工企业。目前这种新建、扩建的势头有增无减,如火如荼。可以断言,在一定区域内,扩建高潮的到来就意味着倒闭或兼并的开始。
    2、两广地区异军突出。特别是广东,去年底日加工能力已达7000吨,据悉,湛江市正兴建一座年加工能力达200万吨的特大型油厂。这些油厂的主要原料是进口大豆或菜籽,由于广东地区养殖业比较发达,粕价高于国内其它地区,因此有较大的加工利润,更具有竞争力。伴随着两广地区加工能力的进一步扩大,当地油脂短缺的局面将迅速扭转,即将出现的过剩甚至会冲击云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油市。饼粕的供求格局将进一步被打破,大连、山东豆粕南下将变成历史。
    3、目前国内加工能力已显过剩,随着新厂的不断建立,竞争将更加激烈,工厂将进入微利时代。一方面工厂要在供给相对过剩的情况下竞销油、粕,加速资金周转;一方面工厂为保开工,又必须抢购原料,因此,工厂的利润将被压缩到较低的水平,一段时间内将出现油、粕价格不高,但原料价格又降不下来的局面。去年的油菜籽和菜油市场就是一个例子。
    4、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色拉油、高烹油在市场占有的份额将越来越大,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即将取低(或已取代)二级油的主导地位。由于其色浅无味,品种之间的可替代性逐步增强,因此,今后油脂的品种差价将逐步缩小。也就是说,不同品种的油脂的供求关系或价格的变化,对整个油市的影响力将增大。
    
 
 相关新闻  
管理员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美狮会》杂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