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CBOT大豆期价于04年4月5日达到1064美分/蒲式耳15年内高点后大幅回落,连豆期价也出现回调走势,三周的时间下跌了约10%。部分投资者将下跌的主要原因归为以下几点:
1.历史上,CBOT大豆期价在1000美分之上的停留时间大都在1月以内,而这一次在千点上下震荡的时间也达1个月了,市场中关于顶部的猜测越来越多,导致做多人气趋于涣散,做空力量趁机发动攻势,使期价出现大跌。
2.南美大豆上市的季节性压力。虽然,南美大豆由于受到天气和虫害的影响,产量比预期大幅下降,但是,这一利多消息以被市场消化尽了,而价格低廉的南美大豆即将大量上市却对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季节性压力。导期价回落。
3.预计美国04-05年度种植面积大增。3月31日美国农业部公布报告说,预计农民将种植7540万英亩(约合3052万公顷)大豆作物,玉米面积为7900万英亩(约合3197万公顷)。致使多头对远期合约丧失了信心,大举出逃。
4.CFTC基金净多持仓不断下降。截至4月20日,为33669张,比大上周43113张下降了22%。作为市场中流砥柱的基金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他们如此大规模地减持多仓,让市场中的多头方寸大乱,溃不成军。
但经过思考,我们认为这4方面的影响都是短期的利空因素。理由如下:第一,虽然在千点附近的时间也达1个月了,但是CBOT大豆期价却没有象前几次那样创了新高就一路狂泄,而是在多方数次护盘的努力下,以守代攻,积蓄力量。第二,据巴西国内农业咨询机构Celeres统计,截止到4月16日,农民已经销售了60%的作物,上年同期为45%,五年平均水平为56%。销售速度大幅加快时,期价下调在所难免,但同时也说明季节性压力持续的时间会相对缩短,相信关于南美大豆的消息会逐渐减少。第三,种植面积也只是预计大增,实际情况随时可能变化,这几天,由于大豆主产区的天气良好,致使玉米种植进程加快,大豆种植面积略减,而且种植面积大增最后变成产量大增之间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第四,基金作为市场中对信息最敏感的一方,不会对利空消息熟视无睹,先知先觉的他们提前平掉了手中大量多单,所以才导致CBOT大豆期价回落;而当有利多消息充斥市场时,他们也不会甘作旁观者,反手做多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由于供需基本面长期向好格局依然没变,大豆仍处于牛市回调过程中,局部利空消息将逐渐被市场消化,大豆重回升势指日可待。
下面我们就现阶段全球大豆市场基本面供需情况做一下详细分析。
1.产量略减。
4月美国农业部月度供需报告预测全球03/04年大豆产量为1.93亿吨,02/03年为1.96亿吨,而据报道最近十年,全球大豆消费量平均每年增长5.3%,所以,即使美国农业部不再调低全球大豆产量,减产260万吨和需求量增加约1000万吨之间的强烈反差是无法回避的。强大的需求将继续吞噬全球的大豆供应,使供需矛盾加剧。
2.库存下调。
4月美国农业部月度供需报告显示,美国大豆结转库存量从3月份的1.25亿蒲式耳下调到了1.15亿蒲,为27年来的新低。北美风险管理服务公司分析师Jerry Gidel说,美国农业部这次继续下调该数据确实需要很大勇气。同时,美国国内的豆粕和豆油供应也存在问题, 4月14日美国油籽加工商协会(NOPA)公布3月份大豆压报告。豆油库存量为13.92亿磅,较上月的15.07亿磅有大幅下降。
在美国大豆及制品库存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价格的上涨仍然没有阻止美国国内旺盛的需求。德国汉堡的行业刊物《油世界》称,尽管上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价大幅下跌,但是CBOT的7月大豆合约很可能会上涨到每蒲式耳11美元甚至更高。大豆价格需要继续上涨,才能达到对美国大豆以及制成品需求的调配。
3.出口增加。
4月美国农业部月度供需报告显示,美国03-04年度的出口量预计是2449万吨,出口销售报告显示美豆合同销售数量已达2385万吨,差额仅有64万吨,由于近期墨西哥、日本、韩国、印尼和台湾地区的购买量有所恢复,所以,今年美国最后的出口数据定会十分乐观。
4.压榨激增。
同时美国国内的消费十分旺盛,因为压榨利润仍然很高,压榨量已超过正常水平。芝加哥AgResource的分析师Dan Basse说:我们还没有看到压榨利润有可能下降的任何证据,这种情况下,难以预测大豆期价的最终高点在哪里。美国所有的养殖业都在赚钱,分析师难以预测到什么价格才能够抑制需求。有些人认为进口大豆可以弥补供需缺口,但由于对锈菌病的担心,进口南美大豆是不可能的。
5天气敏感。
目前春季天气状况已经成为影响美国作物前景的主要因素。播种期的延后将会抬高新作物价格,如果要满足市场强大的需求缺口,就不应出现任何导致种植面积下降的因素,否则都将会引起价格的上涨。如果不出现种植期延误的情况,夏季天气状况也十分有利,大豆作物产量增加会对远期合约造成压力。但是我们应该记住,天气情况的不确定性是最大的,所以我们只能密切的关注它,而不能基于对它的任何预测来作判断。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国内外供需状况仍将支持大豆重返升势,但投资者还需谨慎规避短期内期现价格回落造成的巨大风险。
以上只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