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美国农业部的供需报告在上月的基础上继续下调了南美大豆产量,还将大豆结转库存量调低至1.15亿蒲式耳。该利多报告不仅没有推动美豆价格上涨,反而引起了较大幅度的下跌,5月合约跌破980美分重
要支撑位置最低探至962美分;大连大豆市场跟随美豆价格下跌,9月合约也从4100的高点最低下跌至3807,跌了近300点。
为什么利多的供需月度报告不仅未能推动豆价上涨反而引发下跌呢?笔者认为,在全球大豆减产导致供给紧张已成定局的情况下,面对在历史高位区域运行的豆价,支撑其长期上涨的供给紧张这一利好因素被市场逐渐消化,市场关注的焦点开始转移到大豆的实际需求上。
供给短缺提升豆价的力度减弱
大豆期价此轮波澜壮阔的牛市上涨,美国大豆产量的减少是最根本的推动力量。自2003年7月初开始,美国大豆主产区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严重影响了正处于开花结荚期大豆正常生长最终导致产量大幅度下滑,美国农业部在去年9月供需报告中把美国2003/2004年的大豆产量由8月份的7789万吨大幅下调至7192万吨,从而拉开了大豆期价牛市上涨的步伐,CBOT大豆价格从盘整长达5年之久的底部区间向上突破强阻力线600美分的压制,从8月初的515美分上涨到11月初的803美分,涨幅高达56%。随着美国减产利好消息被市场的消化,去年年底美国发现“疯牛病”而肉骨粉的禁止使用则加速了豆价的上涨,市场预期用豆粕替代肉骨粉,这将大幅增加对豆粕需求从而对大豆价格构成利好支持,大豆一直涨到2004年1月下旬的855美分,涨幅达17%,最终美国政府只是宣布部分禁用肉骨粉致使市场多头大为失望而引发价格回落。而南美天气状况恶化导致大幅减产以及巴西港口罢工影响大豆正常出口则使本轮牛市行情达到疯狂的极致,CBOT大豆价格从810美分上涨到今年4月5日的1064美分,涨幅达到31.2%。
可以说,此轮大豆牛市行情的主要推动因素是美国、南美大豆减产造成大豆供应短缺,但随着该因素支撑豆价上涨持续时间过长,并且逐渐被市场消化。另外根据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供给紧缺对豆价继续上涨的推动作用会逐渐减弱。4月利好月度报告不仅没有推动价格上涨,反而引起价格下跌,就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
需求成为影响后期走势的关键
商品的价格由供需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由于供给紧张引发了豆价的飙升,当价格涨到历史高位区域时,面对如此高昂的价格,市场实质性的需求将是影响大豆后市走势的关键性因素。
美国农业部的月度报告中将压榨量、出口量分别比上月报告调高了1000万蒲式耳,达到14.75亿和9亿蒲式耳,这表明美国国内的压榨并没有受到高昂豆价的抑制,仍然保持着较为旺盛的需求;这种旺盛的需求是否能够维持,是影响大豆后市走势的关键因素。
笔者认为,如果需求依旧呈现强劲势头,那么面对1.15亿蒲式耳的27年来历史低库存,后市仍有上涨的可能;反之,如果市场需求发出减弱信号,那么此轮豆价的牛市行情有可能就此结束,展开回调走势。但由于目前供给仍处于相对短缺状况,即使回调其幅度也有限,豆价将会在紧张供给状况得到缓解以前呈现高位震荡的整理走势。